桃源县林业四大行动助推乡村振兴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土地总面积666.6万亩,有林地面积407.8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1.02%,2018年末,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1459.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47%。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国绿化模范县、首批省级生态县。
县域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以43.5万油茶、64.7万亩楠竹、61.4万亩杉木、51.4万亩马尾松、146万亩阔叶林为主,拥有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沅水国家湿地公园、老祖岩国家石漠公园、望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沅水99公里河段穿境而过,为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县境内拥有国家一二级动植物20余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中华秋沙鸭、鸳鸯成群。
近年来,桃源县坚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将生态民生林业这根主线贯穿始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富民产业、绿化美化、林业改革”四大行动,不断探索生态与发展共赢之路,努力提升“人间仙境、山水桃源”品牌。
一、推进生态保护行动,筑牢乡村绿色屏障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桃源县加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惠民,让青山绿水代代相传。
1.加强生态保护。抓好乌云界、沅水湿地公园、老祖岩石漠公园、望阳山和国有林场等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保护好林地、湿地、古树名木和野生动植物等资源,抓好天然林禁伐限伐和公益林管理,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控,切实保护好桃源生态屏障。到2018年,全县重点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204.9445万亩、森林三年禁伐6.67万亩、商品林商业性停伐79.43万亩等生态保护工程,乡村河流、水库、堤坝、洲滩、高速公路等周边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公路绿化带生态效果明显。对全县978株古树名木实行建档立卡管护,实施抢救性古树保护12株,有力的保护了乡村旅游资源。
2.加强生态修复。将林地、湿地纳入生态红线保护区,进行最严格的一类管理,开展各类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采矿,滥占滥批行为,全县44家采砂采矿企业实行严格管理,其中23家企业列入整治范围,现已有9家企业通过县矿山整治办验收合格;开展植被复绿行动,实施矿山整治复绿200余亩,沅江沙洲复绿125亩,石漠化治理369.8亩,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完成生态造林5.3万亩。
3.加强生态惠民。将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商品林商业性停伐等项目整体优先安排到贫困村,2016年,全县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8616户,面积37.05万亩,打卡发放资金623.5万元,占全县公益林面积的18%。天然商品林商业性停伐落地项目整体优先安排到有省级以上贫困村的20个乡镇127个村(其中贫困村57个)。聘请贫困户担任护林员,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户27人担任生态公益林护林员,3年以来共发放护林员贫困户工资29.64万元。既保护了生态,也增加了林农短期收入。
二、推进富民产业行动,增加林农经营收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桃源县始终把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作为增加林农收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大力培育油茶、楠竹、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林业新业态,到2018年年底,全县林业产值达65.6亿元,林农人平每年增收3500元,帮助210户贫困林农脱贫。
1.扩展生产基地。推行“山上绿顶子(生态林)、山中钱袋子(产业基地)、山下粮园子”等山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拓展油茶、竹木、花卉苗木、林果、林禽、林畜等传统林业产业基地。到2018年,桃源已建成高产油茶示范基地10.4万亩,其中富硒油茶基地5.2万亩,油茶籽产量12000吨,茶油产量3900吨,产值4亿余元。该县按照《乡村振兴三年规划》,每年新造良种油茶2万亩、低改3万亩,力争到2020年,全县建成高产油茶基地25万亩,产值突破10亿元;建成楠竹生产基地32.5万亩,其中夷望溪林海面积11.2万亩;林下产业基地24.8万亩,其中林下种植0.42万亩,林下养殖13.05万亩,林下采集2.02万亩,林下旅游9.25万亩,农家乐0.06万亩。
2.补齐加工短板。加快湖南林业(桃源)产业园建设,以油茶、竹木加工、生物质能源和中药材等为重点引进高端、精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长笛龙吟、跃宇竹业、博邦农林、康多利等规模林业企业,打造林产工业集群。到2018年,长笛龙吟竹业有限公司完成二期1.2亿元投资并投产,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安排直接就业1500人以上,实现税收1500万元;大力实施“硒+”战略,推行标准化生产,逐步健全林产品质量标准体系,2018年,我县被省林业厅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七个油茶产业群之“湘西北油茶产业群”的重点县,桃源县原22个油茶主产乡已纳入“常德油茶”和“常德茶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桃源县博邦农林科技生产的富硒茶油在第五届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上被授予“名优硒产品”称号,大大提升了林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探索崭新业态。着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林权交易和林业碳汇等林业新业态,实现“不砍树能致富”“不种地能增值”“不出门能创收”。目前,全县已创建1个国家级、3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该县鼓励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的经营模式,建设富硒油茶、富硒笋用竹、珍贵树种用材林、苗木花卉、森林食品、林药、林菌等示范林、示范基地、示范户、森林特色小镇。科学编制森林旅游规划,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森林公园建设,打造森林旅游品牌,将森林旅游培育成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白鹤山国有林场已成功引进合作伙伴,力争两年内建成桃源首个集旅游、医疗、养生、康复、保健等于一体的县级森林康养中心。
三、推进绿化美化行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绿化美化是特色。桃源县以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全民义务植树、打造“秀美村庄”“美丽乡村”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乡村荒山荒地、道路、水系、村庄、“五边”和农村庭院植树造林、绿化美化,不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的同时,绿色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凸显,乡村绿化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1.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城乡绿化。2018年,桃源县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以突出“山水洲城”城市特色、提升“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全域旅游示范县品牌形象为目标,编制了《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年-2027年)》,规划突出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尽可能再现乡村过去原生态自然风貌,让广大乡村更生态宜居,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47%,城镇绿化覆盖率57.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平方米,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游憩绿地,村庄林木绿化率49.76%,水岸林木绿化率80.14%,道路林木绿化率86.89%,农田绿化,农田防护面积比例达100%。
2.因地制宜,满足多种功能需求。既要通过植树造林来做大绿量,又要通过植树造景来提升绿质。桃源县推广生态造林、近自然经营、多功能森林经营理念和模式,围绕生态功能配树种、调结构,扩大珍贵乡土树种造林面积,广植彩叶树种,打造不同季节不同森林景观,共栽植珍贵树种5000亩,培育森林景观林3000亩,针阔混交比例提高到39%,造林质量得到大大提升;开展森林小镇、秀美林场、美丽乡村、绿色庭院和绿色通道等创建,推进乡村集镇边、路边、水边、房边以及主要交通沿线裸露山地的绿化美化,全县共建成秀美村庄示范村3个,美丽乡村55个,建设绿色通道1336.5公里,建设绿色庭院示范村5个、示范户150户,新增达标户2724户;加快庭院林业建设,突出经济实用性和景观化的有机结合,围绕一树、一果、一花、一草,做好“一地一品”特色文章,实现乡村庭院景色宜人、四季花果飘香。
四、推进林业改革行动,拓宽林农增收渠道
乡村振兴,深化改革是关键。桃源县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中勇立潮头,推进乡村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不断拓宽了林农增收渠道。
1.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度。近年来,桃源县通过鼓励林权流转,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进林业的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施策。到2018年,全年共依法办理林地流转业务189宗,面积10.4万亩,完成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59宗,申请贷款6.5亿元。成功申报省级林下经济建设项目2个,国家级林业合作社示范社1个。共培育1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00多户,500亩以上的规模造林基地100多个,全县每年新造速生丰产用材林4万余亩,活立木蓄积量新增10万立方米,农民人均林业收入由2007年的370元/亩增加到现在600元/亩。
2.增强国有林场改革成效。全县有3个帽子山国有林场,分别位于热市镇、杨溪桥镇、西安镇等边远乡镇,国有林场改革以来,从过去的砍林经济向生态保护转型,建设白鹤山秀美林场,培育森林景观林,加强场部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桃源首个森林康养基地;发展牯牛山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猕猴桃基地建设500亩,实现经济效益100万元,带动周边贫困群众100余人;传播天台山国有林场生态文化。讲好“最美林业人、全省绿化先进个人易丽芬”“全国劳模吴正庭”“全市三八红旗手邓锋利”林场故事,建立林场体验式教育基地,活跃了乡村林业文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