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遍撒虎形山
从桃洪镇出发 ,西去110公里 ,进入一片崇山峻岭 ,地图上标有“虎形山”几个字。因其偏远险峻 ,又有“隆回的西藏”之称。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有个神奇的民族。
他们的历史没有人说得清。虽说是“瑶族”,可他们从来就不曾知道瑶家鼻祖何去何从 ,没有任何“瑶”的共同特征。说其属苗族 ,却又无点滴苗民的印迹。就说那妇女的头巾吧!姑娘大嫂靠双手与脚趾头的灵巧配合 ,用红黄两色毛线纺织成两百多米长的彩色花辫 ,再一圈圈一绺绺地往头上有序地盘缠 ,状似葵花 ,大过斗笠 ,色彩艳丽。脑后垂下两束长长的五彩须穗 ,随着头部的甩动 、昂起 、彩穗或飘忽 ,或扭动 ,煞是好看。仅此,足以让民俗服饰专家研究三年五载的了。至于着装 ,女人们个个鲜艳夺目 ,色彩火辣 ,仿佛一朵朵耀眼的山花。也许因了这个原故 ,人们将其称为“花瑶”。
更神奇的是 ,这里处处皆金银 ,伸手即可得。此前听过澳洲的巴拉瑞特捡金子的事 ,却未闻虎形山亦能摘金采银。我不相信 ,还是去看看吧 ,运气好的话 ,也捡两坨回来 ,岂不美事一桩?看罢海雅达石材厂,转过一山头,远处传来清脆的山歌:
山岗溜溜地高也 ,金花溜溜地开哟!
阿姨快快地采呀 ,阿哥碌碌地晒哟! 喇叭声声地响也 ,银子哗哗地来哟!
开来亮亮的宝马呀 ,来接阿妹入洞房咧!
哟喂!
循声望去 ,一群盛装瑶妹一边歌唱 ,一边摘花 ,欢声笑语 ,此起彼伏。环视左右 ,但见山坡上 ,洼地里 ,到处是怒放的小花 ,黄白相间 ,美而壮观。我抑制不住那份好奇 ,纵身跳入附近的花丛里 ,情不自禁地动手摘起来。细细瞧去 ,藤条上挂满了各种形状的花 ,有白色的,有黄色的。瑶族副县长沈德友在一旁告知:此花有两种颜色 ,黄的称金花 ,白的 叫银花 ,统称“金银花”。那短针一般的是“花芽”,暂时不能摘 ,那针状即将开的是“花蕾”,绽放的才是真正的“花”。花蕾与花都可以采 ,加工措施 ,用途却不一样 ,花蕾加工成“金银花茶”,花加工成药材。
“提起种金银花 ,还有一番来头哩!”沈县长颇为感慨地说开了。
虎形山平均海拔1320米 ,年平均气温11摄氏 度,种苞谷 ,长瘌痢头,种水稻,专长苗不结籽。瑶胞贫困潦倒,每年散了元宵,村民们便拖家带口,上云南、奔四川,以乞讨度夏荒。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此事传到省人大领导的耳朵里。周时昌副主任带领省民委的领导及有关专家来虎形山调研,寻求致富门路。
通过现场调查,专家把脉,集思广益,周老拿定了主意,建议种药材,并叮嘱相关部门要大力扶持。从此,虎形山掀起丘岗山地开发热潮,强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冬去春来,数度比较,金银花、白术、玉竹、杜仲、厚朴等十余个品种试种成功。多年的摸索实践,虎形山人最终将金银花作为第一支柱产业。如今,种植面积达3万亩以上,年产干花过万吨,占据全国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农户家庭收入60%来自金银花种植。二十一世纪初,林业部将“中国金银花之乡”的桂冠戴在了虎形山头上。
“目前虎形山种金银花成百万富翁的比比皆是。春节前夕 ,一下子购回私家小车十几辆呢!”虎形山是幸运的 ,幸运在遇到了贵人 ,遇到了好的时代;如此好的市场 ,山花真的成金变银矣!虎形山是睿智的 ,睿智在因地制宜 ,科学发展 ,找准了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此番进山 ,虽然金子 没捡到 ,然而 ,让我确切地感觉到:“虎形山处处皆金银”是真的 ,而且是靠本的买卖。只要勤劳肯干 ,比挖金矿来得更快!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