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建设生态林业 助推乡村振兴
桃源县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407.8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1.2%,森林覆盖率65.17%,活立木蓄积总量1390.3万立方米。近年来,桃源县林业局坚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将生态民生林业这根主线贯穿始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全面推进“坚持生态造林、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生态改革”四大主题建设,不断探索生态与发展共赢之路,努力提升“人间仙境、山水桃源”品牌。
一、坚持生态造林,建设绿色宜居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基础,绿色是底色。擦亮绿色名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桃源县始终把“多种树、种好树”作为基础,大规模扩大国土绿化面积。2014-2018年春,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21.06万亩,其中包括新一轮退耕还林、世行贷款造林、长江防护林等项目造林8.16万亩,依托项目带动社会造林12.9万亩。
桃源县在大面积实现国土绿化的基础上,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一是加强裸露山地造林。全县共有裸露山林面积462.3亩,这些地方大部分由于征占用林地或土壤贫脊造林植被难以存活,造林技术人员找准突破口,在热市、寺坪等裸露植被恢复地采用砌砖、堆土、栽植爬山虎等藤本植物植绿,在茶庵铺、郑家驿高速公路两边荒芜地块栽植杉木、栾树等,让369.8亩天坑、天窗、裸露荒山披上绿装,1336.5公里省、县、乡绿色通道一路畅绿;
二是提倡乡土树种造林。在实施重点项目造林时,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狠抓良种育苗和造林质量的提升,要求林农大户提高檫木、香樟、红椿等乡土阔叶树种种植比例,增加生物防火隔离带种植,改变纯杉松造林模式,营造多功能生态防护林。2018年春,桃源县栽植乡土珍贵树种2.9万株,全县造林针阔混交比例由2017年的30%提高到了39%,切实提高绿化质量和绿化效果;
三是结合森林景观造林。近年来,在白鹤山秀美林场,按照近自然森林经营方式,择优伐劣,培育大径材的同时种上金丝楠木、红稠、红榉等珍贵树种,共培育森林景观林3000亩,栽植珍贵树种9万株,形成了树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森林美景。全县各乡镇实施通道绿化、镇区绿化、农田防护林带建设等绿化行动,共完成五边造林5000亩,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
四是全民参与义务植树。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加快公共绿地建设进度,大幅度提升绿化覆盖度,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福利。全县2018年春季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62万人,义务植树187万株,新建双溪口镇洞湾村等义务植树基地17处,面积3445亩。
二、加强生态保护,倡导乡愁记忆文明
乡村振兴,生态文化是特色,“人间仙境,山水桃源”就是要打造山水人文融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桃源县林业局做好资源保护文章,树立保护青山绿水,就是保护金山银山的生态理理念,深入开展“一树一景忆乡愁”行动,确保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
一是加大封山育林力度。重点实施生态公益林、森林禁伐三年行动、商品林商业性停伐等生态保护工程,落实生态补偿制度,2017年发放生态公益林补贴3421.75万元,涉及面积204.9445万亩,林农98664户;发放三年森伐补贴52万元,涉及面积6.67万亩,林农7012 户;发放商品林商业性停伐补贴 1235.59万元,涉及林农52876 户。聘请护林员 298人护林防火,其中建档立卡扶贫户19人,发放护林员工资17.26万元,确保了河流、水库、堤坝、洲滩、高速公路等周边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公路绿化带生态效果明显。
二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全县共登记古树名木978株,分布在全县26个乡镇、2个街道。其中一级古树40株,二级古树125株。三级古树810株,名木3株,分布25个古树群落。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明确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加强古树名木养护管理,对濒危的珍稀古树名木进行及时抢救管理,近年来,实施抢救性古树保护24株。有力的保护了乡村旅游资源。每株古树都蕴藏着乡村本土文化,编印的《桃源县古树保护名录》传播好古树文化故事,发展好古树乡村旅游。让游客停得住脚步,记得住乡愁。
三是掀起绿色庭院建设高潮。建设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村。大力推进绿色庭院建设,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闲滩空地开展植树绿化,见缝插绿,美化环境,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2018年,桃源县完成绿色庭院示范村建设5个、示范户150户,新增达标户2724户。
三、发展生态产业,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桃源县大力发展油茶、楠竹、林下经济等林业生态产业,依托湖南桃源林业产业园建设,聚集油茶和竹木加工企业要素,大力推进企业+基地,企业+大户+基地、大户+基地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实施硒+X战略,使富硒茶油、楠竹等林业特色产业成为林农脱贫攻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力争2018年年底林业产值达65亿元,林农人平每年增收3500元,帮助210户贫困林农脱贫。
一是建好湖南桃源林业产业园。湖南桃源林业产业园按“一园两区”规划设计,分为占地1533亩的陬市林产品现代物流区和占地1131亩的凌津滩林产品生产加工区。2015年下半年,湖南长笛龙吟责任有限公司入驻凌津滩林产品生产加工区,到目前完成第一期投资2.35亿元,已建成8.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生产设备及配电、给排水、锅炉房、办公楼等项目设施,楠竹粗加工生产线今年年初已经投产,已吸纳就业近1000人;2018年完成二期1.2亿元投资并投产,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安排直接就业1500人以上,实现税收1500万元。
二是油茶已成为增收致富的希望果实。近年来,桃源县把油茶产业作为生态民生林业的重要内容,作为助推群众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举措。2018年,全县完成油茶新造1.3万亩,低改1.5万亩。其中为32个扶贫点村免费发放油茶良苗38万株,仅省级贫困村黄石镇芭茅洲村就栽植油茶800亩,牛车河镇汤家溪村500亩,8年后茶油产量达50-60公斤/亩 ,较普通油茶林增产2倍,林农亩平增收2000元以上。2014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近1.05亿元,新造油茶林近3万亩,更新改造0.6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近20万亩。博邦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桃花源”牌富硒茶油系列产品,连续3年荣获“中国名优硒产品”称号,2017年在国际粮油展上荣获“金奖”,2017年被评为湖南省富硒产业“十佳龙头企业”。油茶产业的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我市林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林民脱贫致富的主渠道。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56.24万亩,全县参与油茶经营的贫困户近8562户2万多人。
三是发展一批林业新业态。桃源县充分利用好非常优质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种植、养殖等新业态,发动林农兴办农家乐、散养本地土鸡等,把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常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保护区牌子用好,搞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也可以把核心区内非常优质的天然山泉水引出来,搞好品牌包装,让城市市民也能饮用到生态环保的优质山泉水。此外,还有国有林场也要利用好现有资源,引进合作伙伴发展新业态,力争在三年内把白鹤山国有林场建成桃源首个森林康养中心,逐步形成集旅游、医疗、养生、康复、保健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
四、推进生态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深化改革是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充分说明了盘活林农林地资产,保障林农林地权益是未来生态改革的重心。
一是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度。近年来,桃源县通过鼓励林权流转,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林农自愿的前提下,将重点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机制、简化程序,在林农自愿的前提下,鼓励推广林权交易流转,推进林业的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施策。2009年至今,全年共依法办理林地流转业务189宗,面积10.4万亩,完成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59宗,申请贷款6.5亿元。成功申报省级林下经济建设项目2个,国家级林业合作社示范社(湖南省冯鑫林木油茶专业合作社)的保牌工作顺利通过。林权制度改革让林农手中的死的资产变活,目前为止,全县共培育1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00多户,500亩以上的规模造林基地100多个,全县每年新造速生丰产用材林4万余亩,活立木蓄积量新增10万立方米,农民人均林业收入由2007年的370元/亩增加到现在600元/亩。
二是增强国有林场改革成效。实现国有林场从过去的砍林经济向生态保护转型,大力发展建成白鹤山森林康养基地,对国家储备林项目1400亩进行森林抚育,为国家储备优质的大径材的同时,建设森林景观林,加强场部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桃源首个森林康养基地;牯牛山林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支持四海猕猴桃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猕猴桃等林下产业,3年内扩大猕猴桃基地建设500亩,实现经济效益100万元,使林场经济焕发新的活力。完善三元潭苗圃管护房维修加固工程、仙池界工区3公里的电网改造工程和黑山工区管护房的坪子加固;天台山国有林场生态文化体验基地。讲好林场故事,开展全国劳模吴正庭和省级劳模易丽芬模范讲堂,建立林场体验式教育基地,弘扬林业文化正能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