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巧做林文章 树下绿换金
近年来,津市林业建设投资多、规模大、速度快、成效好,特别是林改后,山林产权进一步明晰,经营主体进一步明确,使林农有了法律保障,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日渐高涨,为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林下种养新品种、新模式层出不穷,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鸡、鸭、兔、蘑菇、蔬菜等种养为主的林菜模式、林经模式、林菌模式、林禽模式四种经济模式,具不完全统计,全市从业人员达1.5万人,从业户数1200多户,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2050元。“林下经济”显示出了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一是加快发展林果产业。以退耕还林、血防造林等项目工程为依托,通过新栽新造、低效林改造、高产水果林建设等方式,发展壮大以柑桔、板栗为主的果木林。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果木林1万多亩。初步形成了以白衣镇、棠华乡为中心的林果示范基地。
二是重点发展林禽养殖。大力实施“千亩万鸡”工程,积极指导农户在林地放牧式养鸡、鸭等家禽。并积极引进家禽加工企业,延长养殖链。棠华乡充分利用该乡山多林广优势,引进石门双佳养殖公司,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模式。目前,该乡年出售鸡、鸭等家禽达600万羽,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10个,实现了林禽养殖900万元。
三是提升林畜养殖水平。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带动林下饲养兔、猪、牛等牲畜。充分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迅速提升林畜养殖水平,初步形成了以“光华兔业、灵泉万头猪场”为中心的牲畜养殖基地,全市年出笼兔近100万只,牲猪15万头,产值近亿元,
四是开发林下特色种植。积极引导林农充分利用未成林果园、退耕还林地发展林间套种,推行林菜、林菌等模式。全市仅保河堤镇就发展双孢蘑菇800多亩,产值达350万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